新媒体在出海路上如何前行?| 出海问答
问题概览
媒体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媒体痛点:流量红利逐渐消失,洼地在哪?
媒体痛点:盈利难的魔咒是过去式吗?
Part 2 媒体创新讨论
为什么会产生深度垂类媒体和新媒体?
出海媒体作为一个垂类细分,现状如何?
海外本地化和竞争的挑战如何应对?
新机会或载体在如何影响媒体?
Part 3 媒体投资讨论
投资人怎么看媒体赛道机会?
导语:
在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的今天,传统媒体和严肃媒体如何演化和突破?有人说全球化已经到了末路,但媒体从业者却认为新的全球化趋势在紧锣密鼓的形成,出海媒体的格局将何去何从?本次【出海问答】联合【出海同学会】邀请了多位媒体资深从业者并结合投资人的视角,探讨中国媒体的现状和出海路。
以下的文字是嘉宾的问答整理。参与讨论的嘉宾有:品玩Pingwest 创始人骆轶航、Technode创始人卢刚、钛媒体执行主编杨瑨、互联网评论作家潘乱、志象网创始人胡剑龙、Pandaily创始人周恒星、扬帆出海创始人刘武华、7.5度创始人李玉府、贝塔斯曼投资董事总经理汪天凡、桃李创投合伙人常亮及其他几位投资与创业的朋友们。
Part 1. 媒体行业现状
01
媒体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品玩Pingwest 骆轶航
在形式和介质的探索上,中国媒体更加靠前。我们今天所有的嘉宾,从运营和内容实质来说都是是旧媒体,图文相结合,只不过我们用互联网的平台罢了。当然,旧媒体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像是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和福布斯等都是传统媒体。现阶段只是用新的介质和形态完成严肃媒体在半道未完成的事情。传统媒体不用惶恐而刻意维新,在从广告投放的性价比上传统媒体的性价比反而是更高的。真正的新媒体可能是像半佛仙人那样在B站上开一个视频号。平台现在处于探索新的介质,怎么服务科技创新的阶段。总的来说,新旧不重要,做事的本质不变。
Technode 卢刚
在我开始写科技博客的时代,很多外国观众对于中国的印象是“copycat”,对中国的媒体印象是“管制”,这两个关键词在我创业早期伴随了很久,但是我相信中国媒体在探索自己的路。
乱翻书 潘乱
科技类商业财经媒体在今天处于很尴尬的位置,企业带着被外部影响的东西在内部讨论,影响决策层;但是这个逻辑存在透明度的问题。那么信息增量从哪里来,外界就缺少对公司了解的视角。科技财经类会比较尴尬:拿的料少,逻辑没办法深入。
扬帆出海 刘武华
媒体处在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国内媒体很混乱,内容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但是现在所有的大公司都在帮助培养内容产出者,“人人都是自媒体”,如何将顶尖人才留在媒体行业而不是流失到大公司的PR部门是一个问题,因为内容的质量很重要。
02
媒体痛点:流量红利逐渐消失,洼地在哪?
品玩Pingwest 骆轶航
品玩过去获取和运营流量上做的不成功,微信公众号阅读量比起同行没有优势,市场美誉和流量度不匹配。其实仔细想想,我们这一波媒体,大家都没有捞到流量红利,36KR的深氪也不敢保证流量篇篇10w+。流量红利聚焦在其他领域,媒体的流量比起其他流量池是沧海一粟。在坐的各位都是做偏严肃和深度媒体的,下沉领域在坐的是可以做的,但是都选择不做。
志象网 胡剑龙
很多公众号媒体的内容同质程度很高,面临瓶颈。问题是怎么突破这个瓶颈。运作很辛苦,我其实认为流量不是要追求的东西,流量红利很小。
乱翻书 潘乱
媒体有没有可能做更加结构化、更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内容,或者是商业模式上的突破,价值和内容是关键。但是现在的一个现象是,图文的流量的确在锐减,买量太贵了,所以媒体做APP很难有留存。赶上了公众号转视频这波趋势,内容视频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另外,人和内容这是两个维度的事情,现在B站UP主的增速远远高于用户增速,人设高于内容已经是一个现象了,UP主需要更多的把握用户情绪。
Technode 卢刚
中外环境很不一样,在中国纯粹的媒体很难做。我做科技媒体的初心是喜欢,但是站在媒体的角度不一定对。Technode在立身之初就和Techcrunch等国际大玩家走的比较近,与大生态和读者用户发生交流也许比流量重要。
03
媒体痛点:盈利难的魔咒,过去式?
钛媒体 杨瑨
钛媒体英文版从2015年就开始做了,但业务没有带来足够影响力。从2018年开始由于区块链天然国际化,我们旗下的链得得让我们看到了国际化影响力的成功,积累了很多客群,具备了一定的媒体影响力,但是困境是读者很难变成user,未来需要找到用户是谁,这样才能在变现上迈步。
另外,媒体都是在拼内容的,做付费内容是有可行性的。之前付费是做课程,现在可以尝试在有价值的平台上做付费专栏(行业报告+深度独家分析)。
志象网 胡剑龙
我的一个感觉是过去一个时代中文内容品质下降很厉害,这其实是盈利背后的问题。BI在国外是很大的行业,但是没有一家中国公司真正尝试并做下去,这个值得探索。中国企业出海是很大的生态,有很多做服务的人,需求也很大,甚至政府都有需求。所以空间依旧很大,新的产品和尝试会跑出来。
Part 2. 媒体创新讨论-内容细分
01
深度垂类媒体和新媒体的演化是如何进行的?
品玩Pingwest 骆轶航
微信公众号的诞生和头条的诞生让媒体“号化”。但“号”的形态是媒体的异化:“号”不是真正的媒体,它把媒体变成了MCN,在不同平台上把媒体变成了不同的形态。2008年奥运是“号”的高潮,2012年开始循序衰退,太专注“号”的形态可能会失去对新的形态的关注。各个平台也在面临自己的问题,内容的驱逐也引发了监管更大的压力,“号”是否在未来也会迎来衰竭,那媒体形态往什么方向发展?
在未来,我比较关注的是两个方向,一个是传统图文媒体内容是否有新的载体,第二是新的内容形态。其实有很多主题流媒体一直在关注。比如上周我和人民日报交流,他们就和我强调“端”和“屏”两个要素。
大观资本 韦海军
在海外可以关注一下Newsbreak,我当时投资他们的时候就是因为项目团队对技术和流量的理解很深刻,在海外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子。另外,短视频是引流和品宣的好模式,内容视频化对一个细分领域的影响非常明显,这就是网文。
钛媒体 杨瑨
媒体MCN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短视频平台的排行榜每周都在更新,广告投放主很难找到流量高点,垂直媒体是他们不能放过的机会。其实我想抛给大家一个问题,英文媒体有没有一个mini美通社的可能?
声动活泼 徐涛
我们可以把内容看成消费,是消费就一定有分层的。有图文就会有视频、有视频就会有音频,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不同介质。我们需要根据需要选取想要触达的用户。不论在哪,认真做真诚的内容一定是走下去的关键。声动活泼主要在做音频媒体Podcast这块,音频的用户池就是一个非常独特、优质的用户群体。听众会自发的推荐自己喜欢的Podcast给别人,也会收听我们做的其他节目,比如说从“声东击西”到“硅谷早知道”。
扬帆出海 刘武华
2016我在白鲸出海做COO,2017出来创业。垂类纯媒体的天花板非常有限,出海圈子也就是几万家公司,幸福的点是非常精准,不幸福的是红利太小。所以我们选择做出海的深度服务。扬帆出海做的更像是老舍茶馆(用茶馆来交流信息)而不是网红奶茶店。策略是精准定位+深度优化:1.轻媒体的重度化2.内容上做细分领域的优质内容 3.多条线做变现尝试。
02
出海媒体作为一个垂类重要细分,现状是怎样的?
志象网 胡剑龙
宏观上来讲,TikTok已经有了全球巨头的雏形,中国一定会参与全球互联网生态的建设,这客观对科技媒体平台是很好的土壤。虽然目前大家高度打不到华尔街日报、路透社,但是垂直领域是我们的天下。志象网在印度做科技媒体。2017年我到印度采访了很多商业人士,发现印度对中国的信息是有需求的。而且那时小米手机、腾讯和阿里都进驻了印度,于是就选择了印度市场。志象现在用一多半的精力做向中国介绍印度的事,同时我们也做向印度介绍中国的双向桥梁。我认为这是出海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品玩Pingwest 骆轶航
中国媒体是有全球化的机会存在的,但需要一些必要条件来推动:1.资本入驻 2.具备全球化的视角和力量 3. 英文的媒体产品。英文媒体Pingwest一直在做,我们认为中国创新科技应该走出去。
另外一直有声音说全球化已经结束了。但是我认为我们经历过的全球化已经结束了,但是未曾经历过的全球化才刚刚开始。美国放弃了全球化主导的地位意味着新的格局刚刚开始形成。
7.5度 李玉府
7.5度在新加坡做采访东南亚投资人和创业者的中文媒体公众号。出海市场尤其是东南亚的大部分人还在只知道巨头的阶段,这里有很大的空间。媒体是有立场的,我们做的更多的就是传播事实和思想这两个维度的事情。
Pandaily 周恒星
我也认为新的全球化才刚刚开始。我之前在硅谷做记者,发现不仅是硅谷企业家想了解中国的消息,很多读者来自印度和东南亚但是没有渠道。所以2017年回国做了Pandaily,是一个纯英文的媒体。后来开始做面向印度和东南亚的内容。
03
海外本地化和竞争的挑战如何应对?
钛媒体 杨瑨
国际上其实很渴望听到中国的声音。媒体都是拼内容,现在用户增长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内容上有很大局限,另外就是移动互联网用户在往其他平台迁移。我们深耕做了四年,现在才觉得时间到了,可以把中国的声音传递出去。今年五月CGTN首席杨锐加入了钛媒体团队,成为国际业务合伙人,希望能有所突破。
大观资本 韦海军
不论在哪,都要拥抱平台规则,做好内容定位,寻找真正要影响的用户。国内媒体集团创新可以参考贝塔斯曼模式,有机会可以去回顾下国内媒体集团的投资路径。中国品牌与文化的全球崛起,给媒体赛道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桃李创投 常亮
TMT的M就是媒体,媒体是互联网最早的形式,也是互联网出海绕不过去的一环。中国人做出海媒体有困难因为文化不兼容,媒体出海更像是为从业者服务,面向海外本地人就很难。趋势是当地人的出海媒体投资和中国媒体人+本地媒体人的融合。
04
新技术或载体在如何影响媒体?
乱翻书 潘乱
在今天,所有规模产品都是主要做信息流动场景的。公众号内容的生命周期是1天左右,朋友圈和Twitter最初都是绝对信奉时间如流水,认为信息跟信息之间都是绝对平等的,其中今天更新的比昨天更新的更加平等。
到了抖音快手这类信息流产品里,推荐系统也特别在意召回期,就是你的内容在24小时或者48小时之后,可能就不会再有推荐和播放了。所有人,所有内容,都变成为系统服务的燃料。新闻的生命周期更短,基本在24小时之内。系统更在意什么是新的,而不是什么是好的。真希望有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就像YouTube那些多年前的视频依然被持续推荐,依然会有很多人爱看。
Part 3. 媒体投资讨论
01
媒体融资为什么难?投资人怎么看(出海)媒体赛道?
贝塔斯曼投资 汪天凡
对于媒体我还是抱着比较乐观的态度。首先贝塔斯曼的50%收入来自电视台,这是我们的“现金奶牛”。电视台还能“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电视台还能帮用户做内容的决策,当然在国内是其他平台逐渐开始占领了这个环节,渠道在消费决策上比品牌(甚至用户)影响力更大(如直播电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赚钱的不是媒体本身。
第二,媒体内容是表达,表达很难被商品化。(同样是表达的人为什么你就能收钱?)而且二八效应严重,输出中20%的人才能收到钱。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做优质的内容。
在过去媒体是有网络效应的,比如美国的报业是一个好生意,巴菲特也投资了很多。但是信息分类网站让报纸价值降低,骆少说的“号化”是把媒体的网络效应拿走,用户在这里没有办法和其他用户交互,只是单向输出,媒体价值被进一步挤压。如果媒体能做出社群还是很厉害的。
目前我们很多投资人看出海是和当时孙正义投马云不一样的,我们投的是中国出海人不是当地人。BAI看出海的逻辑是这样的:1. 中国模式的先进性 2. 中国供应链的优势 3. 高度本地化的能力。未来机会上来说科技是很大的输出点,存在很大的红利。今年看消费,消费品出海是有机会诞生巨大体量企业的。
大观资本 韦海军
互联网本身就是大的媒体平台,很难把媒体属性剥离开。新媒体的路径上,有很多中国公司可以跑出来。谈出海要看出海路径发展到哪里:1. 从资本出海,到产品出海,最终落到精细化;2. 品牌出海变成越来越被期待的事情。
做新媒体的投资是孤独的,新媒体在科技发展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商业价值上没有获得足够的认知;巨头的投资路径是逐利的,但是未来新媒体是有机会的;全球都需要听到中国的声音,中国人对全球的认识逐渐精细化了,颗粒度越来越来细。新的全球化才刚刚开始,中国品牌与文化的全球崛起,给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从这个角度上,我认为值得媒体和投资人重点布局的市场有:新兴市场(两印非)、欧洲(重要程度提升,消费电子开始在欧洲加码,一些国际化品牌调性从欧洲起步。例如一加进入印度前有10万粉丝均来自欧洲)、中东市场。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